校训:求知原本 崇德尚用
「问学正知 探究正理 践行正道 习练正用」
追求高尚 | 追求新知 | 追求实用
策划 | 大学生通讯社
编辑 | 亮点多
图片 | 官微日常、会计系记者站、
电子系记者站、计算机系记者站
中国记协于2000年1月25日正式向国务院提出《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国务院于2000年8月1日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我在时代的背后,突然敲起大鼓。”一个空前的时代,记者绝对不会沉寂。匆忙的脚步,不是在采访,就是奔波在采访的路上,疲惫的身影常常陪伴漫天星光。
累吗?很多人用辛苦诠释这份职业,记者们微笑着摇头,执着地热爱着自己的梦想!
11月8日,记者节,岁暮天寒。自省与坚守,这是记者信奉的风骨,当一切都已被定义为冰冷的文字,梦想的骄傲被裹挟在所谓大众认知中,当情怀遭到精致的利己主义无情戏耍,记者依然和很多职业从业者一样,坚定温和,心有所持。
他们依然用良知写下的文字,连接每一个现场,搭建起我们与世界对话的一座桥。记者节最大的意义,仍在于在雾霾的天气里,向我们指出可以致敬的方向,可以追源的道义与情怀。
至少在今天,我们渴望纯粹。就像可以坦然去擦拭被蒙蔽的现象,亮出美好的底色,就像可以耐心的等待一场大雪,吹得去满眼雾霾,望得见头顶的星空。
记者节,我们的校园记者用研讨的方式,探讨着融媒体运营,探讨着中欧手机版app,中欧(中国)讲“习”所的宏大计划落地——
记者节,我们虽不是真正的记者,但仍然感受到坚守的力量,我们也同样追寻着纯粹的价值。
会计系记者站记者在“迎新”现场采访
学生记者徐梦甜直播工作照
采访我院名誉院长,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商学院院长鲁迪•努奇
学生记者共包“暖心粽”
我们学习,我们工作,我们写了很多、记录了很多、探索了很多。
我们触碰、体验、认知,我们认真而有小心翼翼的发现中欧手机版app,中欧(中国)的人、景、情。
电子系记者站合影
大学生通讯社记者探访新校区
会计系组织学生记者奔赴东北抗联历史陈列馆学习采风
我们用无数回忆的碎片和憧憬的蓝图来拼接学院和师生的形象,我们精心且欣喜的收集了学院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征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
我们用“见字如晤”来回应古典文化的深情,我们用“四研四化”来塑造网络新媒体空间的真实与感动。
我们用“微思共享”、“青梅”、“微萌”来创建我们独有的“文创集市”,凝聚一切青年力量,让文化品牌聚合分布于互联网+,网络内容供给。
新校区,栽下一片“记者林”
我们也同样和学院一样,坚信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真实的洞穿人心依然是我们坚守的底线。
这种精神,使得我们无论到了何时,仍然渴望光荣与尊严,渴望展示一个越来越好的校园,渴望一个被“记者之名”温暖、影响并改变的世界。
新时代、新声音、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站立于新时代,我们拥有更多样的媒体形式,也创造着更生动的表达方式,但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前行。
计算机系记者站采访教师学习十九大心得
不忘初心,对校园记者而言,就意味着对坚守,也意味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自觉担当。正这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记者节的存在,一方面旨在庚续‘老记者’的优良传统、精神品格,另一方面则是提醒新闻工作者驻足思考、回望初心。”
我们将共同把握好宣传的“时度效”,讲话黑工商故事,将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自信与学院发展有机融入到新媒体图文策划中。
我们会共同继续推出一批比较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努力在在坚持导向之中凸显大学思想引领力;在润物无声之际,提升理论的说服力;在潜移默化之间扩大舆论的影响力;在薰习浸染之中增强大学文化的感染力。
在万象更新的大时代,就是要让我们所有“微萌”记者,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理想举过“头”顶,把品牌烙在“心”里,把发展抓在“手”中,把责任扛在“肩”上。
面向新未来,携手再出发!